在通胀阴霾未散、全球局势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宣布解散议会,开启联邦大选,为期五周的选战已全面打响。大选定于5月3日举行,成为近年来最激烈、最具不确定性的一场选举。
此次大选的三大关键词——生活成本危机、中澳关系走向,以及特朗普重返白宫带来的地缘政治震荡——正迅速成为主导舆论的焦点。

阿尔巴尼斯 VS 达顿:风格与理念的激烈对决
本次大选,是阿尔巴尼斯领导的中左翼工党政府寻求连任,与由彼得·达顿(Peter Dutton)领导的中右翼联盟党(自由党+国家党)之间的正面对抗。
达顿曾是一名警察与国防部长,其直言不讳的风格、强硬保守立场,被不少媒体称为“澳洲版特朗普”,甚至被讽刺为“Temu版特朗普”——这个绰号来源于中国廉价电商平台Temu,用以形容其模仿特朗普却“廉价粗糙”。
而阿尔巴尼斯自2022年上任以来,以稳健务实、推进气候行动、提升政治透明度等承诺打动选民。然而,随着经济放缓、2023年原住民宪改公投失败,他的民意支持率也显著下滑。
“这个时代不确定性太多,我们无法选择世界带来的挑战,但我们能选择以什么方式回应。”阿尔巴尼斯在宣布选举时说,“我们的政府,始终以澳洲方式解决问题,缓解生活压力,同时为未来建设打基础。”
成本危机压顶,两党端出政策“拼诚意”
尽管通胀已开始下降,但食品、住房与电费仍居高不下,民众的不满情绪加剧。阿尔巴尼斯政府本周火速推出171亿澳元的减税计划与一揽子生活补贴措施,被批评为“临时抱佛脚”。
达顿则表示,一旦联盟党执政,将废除这批减税政策,改为削减燃油税一半以真正减轻民众出行成本。
在国会预算回应演讲中,达顿警告道:“澳洲正处于‘滑门时刻’,再给工党三年,就是再遭三年苦难。”
达顿还承诺,将削减4.1万名公共部门职位、强制天然气生产商留足国内供应、并计划建设7座核电站,意图解决能源危机。
特朗普归来,澳美贸易关系再陷震荡
随着特朗普挥起全球关税的棒子落地,澳美关系骤然紧张。阿尔巴尼斯称此举“完全不合理”、“有悖盟友精神”,但表态不会对美实施反制措施,并表示仍将邀请特朗普访澳。
达顿则表示,他更倾向“与特朗普当面会谈,达成交易”。此番言论被外界解读为对特朗普路线的某种“投怀送抱”。
对此,绿党议员Stephen Bates在国会调侃:“总理,你为何要邀请特朗普来澳洲?你身边就坐着一位Temu特朗普。”
对华政策趋软,中澳关系修复现曙光
与2022年大选聚焦“反中情绪”不同,本次选战中,双边关系出现“降温”。阿尔巴尼斯上任后,中澳之间的贸易障碍大幅解除——包括价值高达200亿澳元的龙虾、葡萄酒与大麦出口重回中国市场。
达顿本人也在近月语调软化,甚至在年初声称,“若联盟党执政,中澳关系将更强劲”。分析认为,这一转变意在拉回华人选民对自由党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大选中,自由党在多个华人聚集选区失利。一份党内选后检讨报告指出,“应高度重视中文社群的感受,避免激烈用词造成误解。”
悬峙国会可能性升高,小党持“王者之剑”
目前主流民调显示,两党支持率陷入胶着,形成“50对50”的态势。分析人士警告,悬峙国会(hung parliament)可能性显著提升。若无一方过半执政,工党或联盟党将必须争取少数党派或独立议员支持组阁。
“少数政府即将到来。”绿党党魁亚当·班特(Adam Bandt)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大党的政纲就像条死鱼,毫无吸引力。”
根据澳洲选举委员会数据,全国约1830万合资格选民将参与投票。澳洲实行强制投票制度,所有18岁以上公民须依法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