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的“吸猫”文化(来源:摄图网)
中国流行的“吸猫”文化(来源:摄图网)

《澳洲都市报》观察报道

在中国寺庙的庭院里,一群年轻人正俯身抚摸流浪猫的脊背,他们的动作轻柔,眼神中却透露出某种熟悉的疲惫——这让我想起悉尼CBD午休时分,白领们在咖啡馆外抽烟时空洞的凝视。

“吸猫”一词,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用法是指代一种对猫极度的喜爱之情,常常会忍不住要做出一些亲亲抱抱的这种亲昵的举动。中国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班味”(职场浸染的倦怠气质)一词,如今竟被用来形容寺庙里的猫,这种跨物种的情绪投射,揭示了当代青年文化中一场隐秘的心理迁徙。

中国流行的“吸猫”文化(来源:摄图网)
中国流行的“吸猫”文化(来源:摄图网)

心理学研究证实,抚摸动物能触发人体催产素分泌,这种”拥抱荷尔蒙”正是高压职场最稀缺的情绪资源。当中国年轻人在晨会PPT和KPI报表中循环消耗认知资源时,寺庙猫咪的温热躯体成为了天然的减压界面。

不同于澳大利亚职场常见的”周五小酌”文化,东亚青年更倾向于将压力消解在非酒精化的静谧场景中——猫咪慵懒的伸展姿态,恰是对996工作制下僵化身体的反向隐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称作”佛系员工”的年轻人,正在创造新型空间消费逻辑。他们将寺庙重构为”精神充电站+免费猫咖”的复合体,通过喂食、拍摄、社交媒体分享完成仪式化疗愈。

这种模式与墨尔本流行的”办公室疗愈犬”项目形成有趣对照:前者是主动逃离体制的空间反叛,后者则是资本设计的情绪管理方案。

寺庙流浪猫的意外走红,本质是Z世代对传统宗教符号的创造性解构。

当”撸猫攻略”取代求签解卦成为寺庙游览主题,我们看到青年文化中信仰体系的微妙位移:猫咪的”大金链”配饰既是对消费主义的戏仿,也是对职场等级符号的祛魅。

在悉尼大学2023年《亚太青年文化报告》中,这种”萌宠神圣化”现象被定义为后现代语境下的情感资本主义——人们通过照料弱势生物,补偿职场中的权力剥夺感。

寺庙经济的猫咪周边热销,则暴露了更深层的认知矛盾。年轻人在购买”纳猫契”时,既在消费佛教的因果叙事,又在参与萌宠经济的流量游戏。这种双重性恰如职场中的自我呈现:LinkedIn简历的精英人设与Instagram限时动态的颓废美学永远处于分裂状态。

当遗弃宠物者将寺庙视为道德中转站,实质是利用公共空间的善意完成责任转嫁。这种”伪善经济”在澳大利亚动物保护实践中同样常见,但东亚寺庙的特殊性在于:宗教场所的庄严性与流浪猫的脆弱性构成双重道德枷锁。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在此显影——每个投喂者都认为自己的”劣质猫条”只是微小过失,集体行为却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日本御诞生寺的案例提供了制度性启示:当动物保护从道德呼吁升级为法律义务(如日本《动物保护管理法》),才能遏制”爱心打卡”衍生的暴力事件。反观中国寺庙猫遭遇的踢打伤害,实则是职场暴力文化的户外延伸——那些在办公室压抑攻击性的个体,在匿名环境中将愤怒转嫁给更弱势的生命体。

真正的疗愈不应止于单向的情感索取。在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志愿者与流浪动物的互动强调责任共担:每领取一份喂食指南,需同步参加动物保护课程。这种模式或将启发中国寺庙建立”撸猫资格认证”体系,让游客在获得情绪价值的同时,完成从消费者到守护者的身份转换。

当年轻白领在佛像前轻挠猫下巴时,他们触摸的既是毛茸茸的现世安慰,也是被异化劳动遮蔽的生命感知。或许解决”班味”的终极方案,不在于制造更多逃避空间,而在于重建职场中人的生物性尊严——就像寺庙猫咪教会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被温柔注视的价值。(澳洲都市报)

本文作者

  • Staff Image
    孔博 主编 | 澳洲都市报采编组
前一篇澳洲两党制面临最大挑战:年轻选民的不满与觉醒
下一篇46岁美国女粉丝创作歌曲致敬马斯克,获本人转发引热议

1条评论

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